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创业

关于新常态下打造全民就业创业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04 16:07 作者:LUPA

来源:嘉兴日报

近几年,平湖针对全市农村富余劳力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让广大就业对象多就业、就好业、创大业。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帮助实现就业创业3.6万人次。

一、从组织服务入手,实现“盲目型”向“有序型”转变,让就业对象顺利就业

建立组织,构建服务网络。建立了平湖市新居民服务管理局,镇、街道均有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相互配合、专人专抓的新居民管理工作机制。把每年农历正月确定为“新居民就业服务月”,市劳动保障、工会等部门联合组织企业为来平新居民举办就业招聘会,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信息咨询、办理相关证件。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好就业。

搭建平台,打造服务品牌。坚持以服务品牌带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热情,结合工作实际,各级工会组织推出了“五送”(送思想、送技能、送法律、送岗位、送温暖)等“一站式”、“一条龙”、“零距离”这一服务品牌。全市8个镇街总工会设立了新居民入会窗口,即时即点为来平湖就业创业者办理入会手续、介绍就业岗位、联系直接进企业。目前,平湖有20多万外来务工新居民在平湖2300多家服装箱包企业工作,占整个平湖服装箱包员工的70%以上。

维护权益,实行跟踪服务。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维权和服务机构。先后探索建立了务工者维权服务站,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室。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发放监控系统、突发性重大劳资纠纷处理、重大劳资纠纷报告制度等多种预警措施。几年来,各级工会为新居民提供劳务信息1840条,组织就业招聘会12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为1.38万人次新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处理劳务纠纷130余起。

二、从技能培训入手,实现“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就业对象轻松就业

面向市场抓培训。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学员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的原则,通过“个性化”量身定制,实行“订单式”教学,有的放矢地精选了数控车床、焊接工、电器维修、电动缝纫、保育员、农产品营销经纪人等12个热门专业培训课程,每年定向培训专业学员3000余人。

创新方式抓培训。该市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培训办法,对数控机床、电脑编程、软件制作等教学设施要求高、培训时间相对较长的专业,将学员请到市内的培训机构集中学习;对电脑、缝纫这类“轻便”专业,直接到镇(街道)、村(社区)开设培训点,让学员就近参训。2014年,在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企业共设培训点38个,开班63期,培训农民工6379人。

政策引导抓培训。对农民工培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一律免收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对特殊困难的参训劳动力给予食宿补贴。近三年,全市共投入职业培训补贴3000多万元。通过全方位、大规模、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提升了劳动者素质。

三、从发展产业入手,实现“传统型”向“新兴型”转变,让就业对象充分就业

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近几年来,该市依托区域经济资源优势,结合“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特色水产养殖、新鲜蔬菜基地、农业现代化园区等一批优势板块基地,涌现出各类种植养殖生产大户140户,吸纳1.2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农。

二是发展规模工业提供就业岗位。坚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建材、机械、轻纺、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先后引进建成华东科技产业、生活医药业、电子商务业、服装箱包城等规模以上重点企业1260家,新上各类工业项目322个,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26万个。中国平湖服装城2012年营运以来发展很快,现已形成年销售出口、内售服装100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推进“平湖东湖、乍浦九龙山”一湖一山旅游开发;加大商贸物流和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力度,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在服务行业中找市场、谋发展。目前,全市从事旅游服务、饮食、商贸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8万人,其中,农产品销售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就达36个,各类农村专业经纪人有2500名。

四、从政策引导入手,实现“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让就业对象成就大业

实行政策激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回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促进再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做到回乡创业人员投资办企业与外商同等对待,享受相同优惠政策,并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回归创业人员和外来在平创业人员解决在创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发挥典型效应。大力培植回乡创业和外来在平创业典型,引导群众创业。目前,全市在外和来平的务工人员有2500多人回乡或在平创业,累计投资13.2亿元,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实体,促使市域内1.2万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

打造创业平台。“筑巢引凤”在各镇、街道工业区专门设立回乡创业园,并推出一批有针对性的项目,以基地引路,以项目带动,为回乡投资和在平投资人员创业创造条件。目前,全市由外来(外出)人员回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60个,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0905698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58号    Copyright © 2009-2021 LUPA
用户名:
登陆密码:
已登录成功

选择文件


点此下载模板>>

登陆失败
请重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