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彰显。在此种艰难情势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在95%以上,连续8年获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其中近5年连续为标兵单位;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等多项荣誉;学校先后牵头成立“芜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皖南地区高校就业联盟”。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扎实开展,学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大学,一手抓就业推进工作,坚持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坚持建设就业市场、开展就业服务, 坚持构建就业体系、培养就业能力,全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一手抓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坚持顶层设计、全面布局,坚持以“基因工程”和“育英工程”为抓手,全面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契合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做好专业“加减法”,实现“招生-就业-培养”联动。建立了招生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每年提交《各专业招生情况分析表》和《就业白皮书》,招生专业与就业状况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学校依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实施柔性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N平台+模块”思路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开展“卓越工程师”班、企业冠名班等,其相关课程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制,学生根据择业方向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以建设就业市场为龙头,努力提高学校就业服务能力
学校始终将就业市场建设作为服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支撑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实施“三三制”就业市场拓建方案,即充分整合专业教师、校友、地方就业主管部门三种力量,重点开拓基层、东向、开发区三个就业市场,办好校内大型双选会、分类别小型双选会、专场招聘会三个市场。多年来,学校与省内外30多个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和开发区管委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近百个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就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从“零售”向“批发”的转变。
就业服务方面,在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做好困难学生重点帮扶工作。为确保就业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在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学校加大投入,开设就业网络平台、LED屏信息平台、就业工作QQ群、就业微信平台等,多途径分类循环发布各种就业政策和岗位需求信息;学校全面建立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群体的困难毕业生信息库,安排专人重点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并实时发放求职补助,切实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同时,校领导还与全校孤儿学生开展了“一对一”助学就业帮扶活动。
以构建指导体系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就业求职能力
学校全面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多维度夯实第一课堂成效,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全校必修课教学计划,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参与式教学和突出实践性考核,定期组织校内业务能力培训,选送人员参加教育部和人社部组织的专业培训,目前学校有6位国家级高级职业指导师,先后有9位老师在全省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大赛中获奖;多层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导师、业内专家定期开设就业论坛、报告讲座,定期举办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模拟大赛等多种赛事,在安徽省历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设计大赛上,我校多次荣获高级别的奖项和最佳组织奖。多形式开展就业创业咨询活动,学校开通就业创业咨询热线、开设就业创业咨询网络平台、开放就业创业咨询室,每天安排专人值班,全面接待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咨询,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现场咨询、就业创业沙龙、工作坊等活动。
以构建指导体系为基础,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求职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校通过主题教育、政策宣传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引导毕业生把眼光投向基层、面向企业,鼓励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城乡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创业。
以实施两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工科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以“基因工程”和“育英工程”为抓手,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施“基因工程”,采取“普惠式教育”与“拔尖式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创业“基因”。其一,以第一课堂为着力点,通过通用必修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全面实施普惠式教育。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通过开办创业素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发展创新创业社团等,着力开展拔尖式培养。
实施“育英工程”,采用多层次载体培育,立体铸造“育英工程”。其一,筑训练梯台驱动,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二,造赛事展台拉动。如认真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举办覆盖各专业的“学术科技节”活动。其三,搭课题舞台带动。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依托工程训练中心,让学生进课题、进项目。其四,建基地平台推动。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加强校政合作,依托芜湖市内各区创业孵化基地,推选优质项目进园孵化;依托企业设立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和指导学生组建团队。
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中有进,呈现出毕业生就业率高、学生就业满意度高、用人单位评价高、服务地方贡献大的良好局面;学校坚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求新求变,呈现专业创新成果多、实体创业案例多、成功校友回馈多、科研教研成果多、社会媒体反响好的良好发展态势。(查桂义 孙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