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陈绪:开源软件在中国未来的趋势
发布时间:2015-05-22 15:30 作者:LUPA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E领袖对话栏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唐宏梅,我们本期的话题是针对开源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中国未来趋势的发展,我们今天有幸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开源史上的参与者以及历史的见证者。我们首先有请英特尔Linux与开源战略经理陈绪博士做一个自我介绍。

陈绪

英特尔Linux与开源战略经理 陈绪

  陈绪:首先很高兴来到天极传媒,也很感谢您的邀请。我们现在谈开源要稍微多一些了。我叫陈绪,来自英特尔公司,属于开源技术中心,这个团队是英 特尔内部专门负责Linux以及开源相关事务的技术团队。我做Linux已经很长时间了,对Linux的感情非常深。现在在做相关的事情,和各方面接触, 自己也感到相当愉快。

  主持人:其实陈绪博士95年的时候进入开源社区,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本科念的科技英语,研究生是计算机应用,到博士的时候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95年的时候,开源大的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么火,当时您选择进入开源领域是怎么样一个考虑。

  陈绪: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起源于很早的时候,1995年基本上是我本科毕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当时机遇比较好,跨专业是一个机遇吧,本 科是理工科,科技英语。后来遇到中科院的高庆师院士,他要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后来我就转到计算机应用。95年有一天我看到一篇稿子,上面写着TCP/IP,当时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很可能成为一个未来,其中基于TCP/IP产生了很多应用,开源是其中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看准了这个方向。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从早期开始,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开源是遍地开花。大家都在谈这个概念,厂商参加整个大方向。如果说到今天才参加,跟上会比较吃力一点。95年的时候开始装Slackware,然后应用,当时是用软盘。

  主持人:当时你还是学生?

  陈绪:95年7月我本科毕业,9月开始读硕士。和同学搞这个,后来一直做下来,后来开始用红帽、Novell等各个版本都用过。同时,在后面读 书期间,每天这样的学习,很大一部分也涉及到Linux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社会上的需求,比如说,中国有很多开源的社区,还有 很多Linux和Unix讨 论区,大家在网上讨论的同时,也希望能有一些现场交流的机会。这样我就在有一些开源社区中担任一些组织工作,帮助组织一些技术相关的讲座,包括组织讲座, 自己也去讲一些技术相关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促进的过程,你要跟别人讲,你首先自己要清楚,在清楚地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业界的 走势,还有相关的一些业界对这个东西重视的程度,和一些进展。整个看来对自己水平的提升,或者说对开源整个概念的把握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主持人:开源的概念引入是在1991年的时候,1995年的时候在中国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个概念在国外又是什么样的?以你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你们当时做的事情跟现在比起来,有没有一些好玩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陈绪:Linux的正式发布,1.0,0.9,那是1991年的事情,那时候我刚上大学,没有任何概念。到1995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事情,因为整个的光盘,磁盘都 引入到中国来了,我们有机会设计这个东西,在这个组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很多的问题,问题在大家不太适应这个,或者说当时其实是一个DOS的时代,是黑白的 时代,还有很多厂商也做了很多技Unix相关的发行版,Unix是一个比较新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任务,人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历史 过程的。但是,我觉得它肯定会成为主流,因为核心是它的开放性,厂商之间是共享一个内核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历史上Unix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起源于内核 它完全不一样,走向了不同的分支,有BSD,SVR4等等不同的这样一个分支,当时在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加入了一个中国的社区, 叫China Unix,现在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是2001年10月份开始正式上线和运营的,我真正参加它是2002年七八月份,当时正好刚刚加入了这个公司,做开源 的工作,Linux,当时是基于四个平台开发,Windows,Linux,Solaris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X86平台,一个是SPARC平台。那个时候加入China Unix之后,很快就成为版主,大家觉得你水平不错,特别是来自开源团队,当时做开源,觉得有些东西肯定可以和大家分享。当时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聚会,应该是在2002年的10月份左右。

  主持人:在北京吗?

  陈绪:在北京,十月份的时候,我记得很快清楚,是在人大对面有一个酒店里面。

  主持人:燕山大酒店?

  陈绪:好像就是那个酒店,那10个人到现在回头来看的话,真正参加开源运动,开源工作的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他的提升的速度都很快。

  主持人:他们这十个人都是像您这样子的学生吗?

  陈绪:不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年龄层,工作单位都不一样,当时有自己单干的,有做安全的,有做JAVA的,有做网络管理的,就觉得网上讨 论不过瘾,要下来面对面交流一下,后来大家都是好朋友了,到现在也都是好朋友,这是一个。后来聚会活动进一步展开了,之后又在别的地方吃了几顿,最后大家 觉得不行了,要到校园里讲课去,后来讲了好几次。

  主持人:你给别人讲吗?

  陈绪:我有时候是组织,有时候参加讲,因为讲的人相当多,中国这个地方,开源这一块的人非常多,能讲Linux比较深入知识的人也很多的。后来 去化工大学讲过一次,北师大也讲过一次,后来和很多媒体进行过交流,结合媒体的活动去讲,讲到最后这个气氛就起来了,后来讲的最好的有一次,是我组织的, 有一个版主做防火墙这一块的,特别熟,我就约他讲一次,他说行,我准备,一准备就准备了三四个月,那个稿子我们也是第一期稿,最后需要实际的市场环境,我们就调了一台虚拟机给他在那里用,后来他讲的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他讲的主题是什么?

  陈绪:讲的是防火墙,iptables的使用和相关的运用场景。后来在很多地方他的PPT文件被当作很多地方的标准教材,因为讲得很全面,而且 东西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来的。所以中国开源历史上,我参加的活动,我觉得培养了很多人,那个版主叫白金,他加入比较晚,2002年以后来的,加入之后通过 我们整个社区的活动和气氛,进步非常快,最后成为这方面的大拿。比如在网站上发言,大家讨论的话,相关问题都直接点名叫他回答,点名叫白金回答。

  主持人:你当时做版主的时候,在那一段时间有什么样的积累?

  陈绪:要说积累只有一个成果,这个东西全名叫Linux一句话精彩问答。我在学习Linux和传授Linux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共性知识 的问题,很多人来回问,你问一次我回答了,问两次,回答了,问十次我还回答,问100次的时候,回答的劲头就没有那么足了,我觉得我要建立这样一个公有的 平台,本身大家解决在开始使用Linux的过程中基础的一些知识问题,一句话问答就是问一句,答一句,不要讲其他各种方面的相关的知识,告诉你答案是什么 就行了。你需要做什么,我告诉你哪个文件,后来我觉得要扩大这个事情的模式,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做这个东西。新的模式每一句问答,首先问的人答的人署 名,署名的时候这个人的荣誉感就起来了,所以后来回答问题的人相当多,基本上回答问题是这样的,他给我提供的这个资料是一问一答,他的问题是他从社区里得 到这样的一个反馈,他的答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最精妙的答案。后来有很多故事,因为这个问答今天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是对的,或者事情在与时俱进,有新的进 来,怎么办呢?在署名的时候,原始的那个人也署,后来加的那个人还署,所以很多题目问题后面有很多的作者,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精妙,经过时间的检验, 成为大家所普遍认为的标准答案。

  那一次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把它打印出来,在那里看。现在我也还在继续维护这个文档,平时不停维护,大概半年多的时候出一个PDF版。

  主持人:现在还在做版主吗?

  陈绪:继续做版主呢。

  主持人:我们知道陈博士就职于英特尔这边,前一段时间从越南回来,能不能讲讲你在那边的一些工作?

  陈绪:讲讲最近的,上一周整个一周时间在越南。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Moblin。Org是一个社区,它其实是一个软件栈,包括Linux的内核和一些驱动,还有很多相关的软件。这个开源社区是英特尔主要发起的,现在也是 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它针对的平台,更多是针对英特尔的Atom,中文我们叫“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技 术”。简单说凌动是处理器技术,而Moblin是整个软件栈。这个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引起社区爱好者的兴趣,这次是一个亚洲的整 体活动,很多国家,包括印度、韩国,还有很多地区,台北市,越南也是一站,中国这边是北京和上海,当然中国我们的OTC,开源技术中心的人才济济了,越南 那边人员方面不足,特别是一个能够给他们讲技术方面比较深的人,因为在战略方面要给他们把握一下,经过协调之后我去越南给他们讲了一次。

  越南是两个城市,一个是河内,一个是胡志明市。河内是他们首都,胡志明是他们一个比较经济发达的地区,类比的话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去这两 个地方,每个地方是一站,每站我讲两场,第一场是讲Linux的开源开发模式和相关的情况。第二个是介绍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技术的环境,为Moblin服 务,从讲的效果来看我觉得非常好,因为从观众的反馈,还有其他几个国家的一些同事过去的,我们知道越南人民要听中文演讲有一定的困难,当时有一个翻译,去 了几个同事,最后只有我的两个演讲是全程翻译过来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对开发者更加有意义。其他的他们用英文直接说了,介绍应用一些东西。这样讲得比 较清楚之后,当地的一些爱好者,包括一些Linux的一些组织,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包括开发模式,如何融入这个社区,如何做贡献,如何获得硬件,还有一个 大方向是如何确立的,英特尔整体战略是什么,所有的这些东西我都给他们进行了比较一些具体和直接的回答,他们感到有信心了,方向感有了,有了资源,知道往 哪去,能够获得相关的资料,提升自己的产品的价值,或者产生更多有创意的产品,整个的会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同时还有一些当地比较著名的外贸厂商也直接过来找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个Linux是个大方向,能不能给我们建立一些联系什么的,整个来说互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主持人: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中国市场和越南市场对于开源接受程度也好,发展状况也好,能不能做一个横向的比较?

  陈绪:简单说一下,因为去越南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简单了解了一下。中国这边的情况我是了解的,我觉得已经到了井喷的时候。

  主持人:重要已经是井喷的时候?

  陈绪:对,大家对开源的认识和开源软件的使用已经到了一个自发的阶段,不是我给他们推了,而是他们主动在用。

  主持人:你说用户吗?

  陈绪:大部分的网络管理员,我说的大部分人是网络管理员,开发人员等等之类的。对用户来说可能他们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些产品,我这个是 上次去越南的时候,找我们的同事借的,这是马上要发布的一款产品,这个产品就是我们标准的叫MID,这个产品里面用的是Linux,它的界面很酷,所以用 户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意识不到它是Linux。

  主持人:有点像游机?

  陈绪:对,好像屏幕比PSP稍微大一点点,但是它的功能可能更强一些,可以跑得应用软件会更多一些。

  主持人:这个已经上市了吗?

  陈绪:估计应该在下个月左右上市,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因为亚洲这边,或者是整个亚太地区,PRC这边,包括台湾相关的生态环境比较好,OEM厂商也更多一些。

  主持人:我们把这种新品拿到中国来首发,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你刚才说了井喷式的成长,我之前也收集过一些数据,中国Linux市场2007年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二十七八这样的增长,这样的增长像您说的井喷式的吗?跟你预计的有什么差距?

  陈绪:应该说一个业界的产品能够一年增长28%, 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开源角度来讲,我觉得还可以更大一些,因为用户他的使用过程中,他从不会到会,这是0到1,所以这个市场扩大谁也不能做具体 的估计,所以我们更多是看IDC,或者其他相关的调查机构的数据。实际上在中国范围内更多的有些数据没有统计进去,比如用户自己下载了一个,他自己在用, 他也没有交费用,他也没有和厂商联系,这个人算是用还是没有用呢,据我所知,在中国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现在您怎么看待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比较?刚刚说到了越南这边的市场,英特尔在美国,或者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跟中国做一个比较,十几年前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现在咱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绪:全世界范围内,中国肯定不是最后的,也不能说第一。越南还属于一个起步阶段,和我们比,从社会上到街上走一走看看建筑,和我们比应该还是有一个时间差,我觉得他们会赶上来,但是还有一个时间差。美国发展已经非常迅猛了,去年我七月份去开过一次会,OSCON,那个会上参会人员比我想象要多。

  主持人:大概有多少?

  陈绪:上千人,肯定是上千,这些人来自各个方向,后来做了很多技术方向的设想,讲座的人都是大拿,就是业界老大那种。我简单记得几个,一个是 Larry wall,PERL的作者,还有Subversion版本控制软件的作者,等等。开源方面的人,包括很多开源界领袖都在那里做了演讲。从美国角度来讲,他 们应该还是比我们先一步,但是我们现在也是逐渐有一个转变,从什么转变呢?从一个消费者,从一个使用者,从一个拿来主义者变 成一个贡献者,这方面可能英特尔做的工作做得非常快,走在前面。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涉及到开源技术这一块,我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的开发模式不是说 美国人做核心,我们做外围,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我们共同开发。一个事情,美国分一半,中国分一半,他们两个团队在一块做那个事情,最后做出来是整个OTC 的功劳,在这里面有很多中国优秀的工程师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在上海那一边,上海的研发中心比北京的成立早一些,叫做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是我们的王文汉博 士在管理。那边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核心的层面,简单举两个,一个是内核,我们知道内核是Linux的核心,大脑一样这方面的东西有很多方面改进,图形方面改 进,ACPI的改进,Driver的改进,都是在上海那边,有上海的工程师,中国人完成的。

  另外一个是虚拟化。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也是虚拟化,虚拟化从开始到现在,包括很多厂商都参加,开始有VMware,VPC, 后来有一个开源的产品叫XEN,这个开源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或者说虚拟化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硬件方面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和硬件打交道,提 升性能,解决它的各种问题。我们上海团队的产生是直接满足了全球范围内对XEN技术的支持。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的代码,包括硬件提升了之后,它的新特性, 比如说原来CPU没有考虑虚拟化方面的一些需求,现在硬件方面做了增强。但是这些新特性需要软件的支持,这一块东西都是由上海的工程师完成的,那个团队是 我们核心的团队。

  主持人:这个在全球来说都是比较核心的开源的团队,是吧?

  陈绪:直接隶属于OTC的员工大概是200人,中国应该占一半,这里面内核和虚拟化团队的人员都是属于做最核心技术的人员,和美国人是在一块讨论需求,所以他们做的是最核心的东西。作为虚拟化的一个重要产品,在XEN方面也有一些中国的面孔。

  主持人:我记得2006年底的时候,Novell跟微软有一个合作,开源的厂商跟这种商业软件结成一个相对是联盟式的,这个对开源整个的理念有没有一些影响?其实除了开源以外,还有介于开源和商业软件之间的被成为“混源”的群体的存在,您怎么看待这个群体对开源的影响?

  陈绪:谈这个得谈一下英特尔开源战略,或者叫英特尔软件整体的战略,这个词大家都听到很多遍了,叫Platform of Choice,用户有选择的权利,用户对这方面的需求,我们看到的是用户的需求,用户告诉我,我要装Linux,所以我们的工作是Linux在它的硬件之 上跑得更好,所以说一切核心的重点,或者说我们提供XEN的支持,提高Driver的支持,提供一些的内核方面电源管理方面的支持,用户需要节能,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的。

  在整个开源发展过程中,开源是一个大方向,大家现在都看到了,可能几年之前大家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将来呢,会不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存在呢?现 在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大方向,我们只不过走得稍微早一点,现在依托于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Novell,Redhat等等这样一些厂 商,都在和我们的OTC团队亲密接触,我们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驱动,优化,相关的一些东西,我们在帮他提供,并且做一个很好的支持工作。这样就能满足社会 的需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包括这个MID产品和整体系列产品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几年前,Centrino的推出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当时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人们的无线需求有这么强,但是英特尔看到了用户其实在要这个东西,只不过厂商没有意识到,我们提前一步把它做出来,都是一个品牌,并且花大的价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Centrino这个是无线代名词,用的时候有了这个东西心里就放心了,用起来之后这个无线保证你接得通,它的性能很好,同时 我们也不断推动这个技术规格的成长,从最开始的10兆到50多兆到108兆,用户觉得越来越舒服,在使用过程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使用这个无线,已经像 吃饭和睡觉一样的东西了,而不觉得这是一个高端产品,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需要达到的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主持人:从整个产业链来说,刚刚我提到一个是混源,开源和商业软件这三个实体,你怎么看待这三个实体?

  陈绪:一般我们不直接说这个事,为什么呢?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用户有这个需求之后,你才能卖得出去,对不对,如果用户没有这个需求,你 创造了这样一个新的东西,卖不出去,那就不对了。如果你创造了这个东西,用户感到他需要这个,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就是我们要提供的东西。

  主持人:MID这种技术,我觉得当时的中国区域的老总也提到互联网时代,对于开源的影响,这个MID应该也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咱们做这一块的研发投入是怎样的?包括未来在中国的推广将怎么进行?

  陈绪:现在我们可以说,Moblin,或者MID是一个大方向,几年之前我们意识到用户需求的存在,因为用户每天背着一个大的笔记本跑 来跑去,他是有压力的。很多比较时尚的女士就跟我说我要小一点的行不行,功能还要全。现在MID可能就是这样一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产品它的 推出,我们可能马上就看到这个产品了,但是它的研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MID的概念提出至少两三年了,技术储备远远不是两三年,应该说英特尔从开始 Linux这方面的开发和团队,组建OTC,甚至在OTC正式成立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积极参与制定LSB标准。还有一个叫CGL,就是电信领 域的Linux,我们也是积极的推动方。

  这方面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延续的过程,同时这个团队不停增长,我们对国际社区,对中国社区的态度是一致的。就是说我们积极融入到社区中去,和社 区打成一片,按社区的规则办事,而不是按自己的规则办事。比如说进入内核社区和进入图形社区,就是国际上那个社区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我派几个人去跟你们怎 么着,而是说我们的工程师完全按照社区的方式来参加社区的工作。这样呢,对于所有的操作系统厂 商而言,Linux厂商发布最新版本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里面已经集成了我们最新硬件的驱动,和最新硬件对Linux进行的补丁。当用户拿到CD或者 DVD,到市场上去买硬件产品的时候,买英特尔的产品你是不需要想的,因为它全部支持了,而且跑得很好。在很多会议上,Linux内核的两个顶尖维护人,一个是Linus Torvalds,Linux的创始人,另外一个是Andrew Morton,他们在回答相关问题的时候,都提出了买英特尔的硬件运行Linux肯定没有毛病,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努力和贡献。

  英特尔对开源的投入应该是一个持续的,中国的团队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开始没有人,到现在发展到上百号的工程师,而且这个人的数量在不停增加。

  主持人:OTC这一块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组建的?

  陈绪:OT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左右。

  主持人:当时组建的时候有多少人?

  陈绪:中国这边肯定是从零开始,现在中国OTC员工超过100人。我们有一个同事叫杨继国,他是从北京博士毕业之后,被请到上海去组成这个团 队,直到2003年他组建的团队就飞长起来了,后来我们这个同事到北京来了,现在和我在一块,北京很多也是他慢慢组建起来的。上海那边的OTC团队,由冯 晓焰负责,包括内核团队、虚拟化团队、QA团队等,成长也非常迅速,也有了顶尖的内核开发工程师。同时,国内的一些开源爱好者,内核爱好者也知道有一个 OTC,每一次出来讲内核的都是他们,讲电源管理什么技术的也都是他们,讲比较深层次的,如何运用相关的技术,都是他们。Linux的开发人员,如果确实 水平不错,可以考虑到OTC去工作。

  主持人:OTC是不是有一个在中国布道这样一种角色?

  陈绪:这个也是我的工作之一。OTC在中国基本上大部分同事是做Linux工作的,在开源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和国际团队一起来支持国际社区,开 发驱动,支持厂商。纯粹这种,不是完全属于技术团队的人大概只有一两个,我是其中一个,我的工作稍微归了一下,六个点,媒体是一个点,就是和你们交流,和 其他的相关的一些媒体交流是一个点,和政府打交道是一个点,政府那边我们通常是通过有一个组织叫COPU,中国开源软件推荐联盟,就是我们的陆老爷子那边 进行,有什么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并且我们派人去讲。

  接着就是教育界,我们和许多高校建立了比较直接联系,我经常带一些工程师去给他们讲一讲技术方面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关系,或者讲一些驱动的开发, 讲一些Moblin社区的东西。还有一些厂商,包括操作系统厂商,红旗等等这些的,包括应用程序开发厂商,你在开源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能够支持我们的 Moblin平台,凌动平台的厂商,都打交道。另外一个是叫社区的东西,这个社区我一直坚持在做,参与其中,并且会长期坚持下去。通过这个社区的工作,我 们推广了技术,同时扩大了爱好者的人群,特别是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Linux,我是在十年之前听到的,当时我们在做一些绿色,当时叫绿色北京之类的这样一 些环保活动,当时国外的人就谈NGO和Grass roots,现在在业界我们也开始谈Grass roots,草根,就是普通的,扎根于民间的这些爱好者能够提升自己,并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主持人:如果做一个比较,十几年前跟现在的市场有很大的一个变化。您觉得现在在中国这边推开源,在这个领域现在咱们的工作会遇到哪些挑战?包括全球的市场,他们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您能不能向大家做一个归类。

  陈绪:全球的挑战,其实算是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挑战应该是说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使用者变成贡献者的过程,现在英特尔只是带一个头,他并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是英特尔来完成,其实整个开源是一个生态圈。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生态系统,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利益。所以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也是因为我到美国去参加一个大会 叫OSBC(Open Source Business Conference),大家在里面讨论的不是技术问题,是一个商务的问题。我去了之后深有感触,我看到美国很多开源企业成 长起来了。当然这些开源企业成长过程中,很多很多无一例外受到了英特尔的支持,这是一个大方向。对整个推动用户需求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回来之后我写了一 篇文章,关于开源模式的问题,国内对开发者来说,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一个贡献者,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什么地方,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如何挣钱,国外现在 不是这样,国外已经有很多人成为大款了。把公司作为IPO或 者通过什么方式,盈利模式得到了注资,他们也成长起来了。但是国内这种环境恐怕现在还不是完全成熟,所以在英特尔这边第一我通过推广自己的技术来影响大 家,让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性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把我们国外英特尔一些同事的经验,还有以前的案例拿过来,给中国乐观开源爱好者看,你们以后能往哪些方 面走,你们可以大胆进行开源,把代码开发出来,开放出去,而不用担心说最后一无所获,或者说最后非常穷。你们通过开放代码的过程,或者做相应的技术工作, 能够变成一种真正的商业行为,变成一种模式。用户谈到商业这个词的时候,开源和商业它并不冲突,它是一体性的,只有当两个更好地融合在一块的时候,开源的 运动和开源的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目前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和帮助开源爱好者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资金上,从平时的交 流上和国际的接轨上,多个层面帮助大家进入开源,享受开源。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商业模式的问题,英特尔在这一块怎么做的?比如说你们现在推出一个新品,你们的推广也好,市场也好,怎么来做的?

  陈绪: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它出货,它主要挣钱靠什么,靠CPU,芯片组,显卡等等这些的硬件。事实上,英特尔的软件部门是很大的一个软件部门,公司员工应该是在八万左右,软件部门的员工应该是在8000,这个8000人他们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这也是我们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现在属于一个投入期,是吗?

  陈绪:我觉得是一个稳定的战略,现在从整个层面来看,没有直接要求软件部门盈利,为什么呢?因为硬件的发售它完全取决于软件的支持,当然这一点 说得比较重,但是如果没有软件,我们可以考虑到有很多硬件的需求,有很多用户的需求,他想干什么,他干不了,因为他没有相应的软件库,我们英特尔有很多软 件是很知名的,ICC,Vtune,IPP多媒体库,JTAG debugger,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如果用户把你的硬件拿过来,得不到软件的支持,他是很难开发下去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应该是 扩大了市场,它是英特尔整个战略体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开源这一块,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帮助硬件的销售,有时候是直接的。有一个专业名词 叫TTM(time to market),如果说这个硬件拿过来,往市场上一推,所有的Linux都不支持,或者说它不能够发挥你的新的性能,那用户买回去心里就会不愉快,我花最 新的价钱买来一个最新的硬件,但是我只能当旧的用,这个对市场推广和用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利的。有了开源系统,我们可以在很快时间内把技术推广到用户的手中 去,我们往开源社区里一放,用户喜欢的话,把它拿回去,几天就可以拿回去,融入到自己的团队中去,对比较大的Linux的发行厂商红旗等,他们也会在很快 的时间内放到下一个发布版里去,或者到下一个社区版里去,对一些比较尝鲜的爱好者来说,他就可以马上用到这个技术,并且基于这些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扩大 自己的商业道路。从这一点上来说,软件部门对英特尔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记得很多年前,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说了一句话,就说Linux是在危险面前笑,你怎么来看待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的话,怎么来看待它。在未来的发展中,能不能给开源在中国,或者在全球的发展做一个趋势性的预测。

  陈绪:第一个讲的是Linus Torvalds的那句话,危险面前笑,说得更多的是挑战自己,因为今年二月份的时候,二月底我在美国开会,我们有一个开会,Linus Torvalds做了一个演讲,我和他交流了一下,他更多的事情,他说Linux内核的方向,应该是不停挑战自己,每天做得更好,你不用看别人,看别人只 会让你迷失,你每天比自己做得更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体现自己在内核中的贡献,这样Linux的本身内核就能发展得更好,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发展得更好。 我觉得危险是随时存在的,但是在业界也是一个动力,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品都面临着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创新才是唯一的法宝,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主持人:您认为下一代开源会往哪个方向走?

  陈绪:这个预测我们一般是不做的,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失误的预测,包括业界知名的名人,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的预测,到现在看起来绝对错的,六 十年代,七十年代,我就不一一列举他们了,现在看起来是可笑的东西,当时都是业界的领袖人物说的,所以这方面我不做预测了。但是方向肯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 展。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问题,是网友提的,他提到一个MID的话题,MID大出风头,被称为口袋电脑,现在还没有上市,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一些功能?

  陈绪:MID这个很简单,它是一个全功能的带有互联网体验的便携式设备,属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它的功能包括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你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说Email,浏览,播放各种各样的视频和音频,把自己的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都可以放进去应用,中国的MID已经集成了很多比较常见的软件,包括炒股的大智慧,腾讯QQ,还包括一个GPS软件,里面也有了。Skype就不用说了,可以打网络电话的,也就是说这个生态环境的建立,确立了为MID准备的产品,软件产品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英特尔,这个就是Moblin社区,我讲讲这个社区,其实是一个大的方向,或者说时间它会很长,很多时间你会听到这个名字,Moblin,他是一个覆盖式的这样的结构,它是一个Linux的 核心的,包括五个部分,一个是Linux核心和Driver部分;第二部分是比较漂亮的UI和很好的开发环境,整个的框架。第三个是可以定制的UI,这个 很有意思,比如一个播放器在传统意义上它是不给你机会进行定制的,这个地方留了接口之后,你可不可能把它变成一个播放器,自己可以打标。第四个就是各种各 样的应用软件,我讲到很多,浏览器, 图形的播放器,视频的播放器,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工具,而这些工具东西针对这个平台进行优化过的,ATOM平台--凌动平台,凌动也是一个硬件的产品系列。 第五个部分,就是英特尔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包括ICC,IPP,Vtune等等这些工具,这是一个软件栈,它覆盖很多方面,MID是其中一个, 马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新的产品出货,叫Netbook,网络book,它对应的一个名词是notebook,笔记本, 它和笔记本相比,它的优势在于低功耗,低价格。还有一个叫NetTop,就是网络的TOP它对应的是DeskTOP,它的优势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功耗, 个头比较小。还有一个系统是叫IVI系统,in-vehicle infotainment,车载系统,这个方面我们有合作伙伴,叫Wind River,他也会出相关的这些发行版,也会发布到Moblin.org里面去。MID作为它的第一款产品,或者最新的一款产品,它的历史是最悠久的,在 MID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和很多生态系统的厂商进行了联系,特别是第一阶段,和中国的红旗,亚洲范围内叫Asianux,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来支持他们的工 作。包括硬件的优化,电源的优化,还有一些改进,Driver的一些支持,这方面的东西。所以说MID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成熟的产品,我们经过了很长时 间的磨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现在能够发布了,大家听说MID这个名字应该很长时间了,至少有一年时间以上,现在见到这个产品,特别是今年四月份在IDF上 面,4月2号、3号那两天展示了一下,这个产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为什么呢?第一,它这个东西很新颖,很小,这个口袋电脑,我是看到媒体在那边说,媒体 总结出来的,这个我觉得总结得很好。大家往往意识不到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普通消费者说这个定位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现在告诉你,是一个放在口袋里 面的,一个较强功能的电脑,能够随时上线,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无限模块,有各种各样的无线支 持,外设得很清楚,列很多,各种外设都很齐全。4月2号宣布了这个产品之后,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展台上面,后面有一个架子,架子上面前面蒙着一个布,开始 讲座一直到后来都没有人关注到那个东西是什么,当时我就在想那个架子后面放了什么了,讲到后来一拉开,大概二三十款产品,这个产品来自各个厂商,应该是 16家的厂商,包括联想、爱国者、技嘉,歌乐,明基,还有很多很多知名的厂商,他们一般属于OEM,ODM厂商,出货这个事情,这样确保了第一东西好使,第二用户很快能够拿到这个东西去用,而且价格也不会那么高,毕竟是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所以我们认为MID它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主持人:其实这个产品做一个小广告,在七月份的时候在中国有一个首发,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感谢陈博士,我们在后期会有一个专门的专题,放到比特网上面,敬请大家关注。

  陈绪:我不是英特尔的PR发言人,所以我的意见更多代表我的意见,不能代表英特尔整个的发言。

  主持人:好,谢谢陈博士。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E领袖对话栏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唐宏梅,我们本期的话题是针对开源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中国未来趋势的发展,我们今天有幸请到的嘉宾是中国开源史上的参与者以及历史的见证者。我们首先有请英特尔Linux与开源战略经理陈绪博士做一个自我介绍。

  陈绪:首先很高兴来到天极传媒,也很感谢您的邀请。我们现在谈开源要稍微多一些了。我叫陈绪,来自英特尔公司,属于开源技术中心,这个团队是英 特尔内部专门负责Linux以及开源相关事务的技术团队。我做Linux已经很长时间了,对Linux的感情非常深。现在在做相关的事情,和各方面接触, 自己也感到相当愉快。

  主持人:其实陈绪博士95年的时候进入开源社区,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本科念的科技英语,研究生是计算机应用,到博士的时候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95年的时候,开源大的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么火,当时您选择进入开源领域是怎么样一个考虑。

  陈绪: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起源于很早的时候,1995年基本上是我本科毕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当时机遇比较好,跨专业是一个机遇吧,本 科是理工科,科技英语。后来遇到中科院的高庆师院士,他要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后来我就转到计算机应用。95年有一天我看到一篇稿子,上面写着TCP/IP,当时我觉得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很可能成为一个未来,其中基于TCP/IP产生了很多应用,开源是其中一个方向,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看准了这个方向。

  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该从早期开始,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开源是遍地开花。大家都在谈这个概念,厂商参加整个大方向。如果说到今天才参加,跟上会比较吃力一点。95年的时候开始装Slackware,然后应用,当时是用软盘。

  主持人:当时你还是学生?

  陈绪:95年7月我本科毕业,9月开始读硕士。和同学搞这个,后来一直做下来,后来开始用红帽、Novell等各个版本都用过。同时,在后面读 书期间,每天这样的学习,很大一部分也涉及到Linux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操作知识,同时也遇到很多社会上的需求,比如说,中国有很多开源的社区,还有 很多Linux和Unix讨 论区,大家在网上讨论的同时,也希望能有一些现场交流的机会。这样我就在有一些开源社区中担任一些组织工作,帮助组织一些技术相关的讲座,包括组织讲座, 自己也去讲一些技术相关的东西。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促进的过程,你要跟别人讲,你首先自己要清楚,在清楚地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业界的 走势,还有相关的一些业界对这个东西重视的程度,和一些进展。整个看来对自己水平的提升,或者说对开源整个概念的把握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主持人:开源的概念引入是在1991年的时候,1995年的时候在中国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个概念在国外又是什么样的?以你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你们当时做的事情跟现在比起来,有没有一些好玩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陈绪:Linux的正式发布,1.0,0.9,那是1991年的事情,那时候我刚上大学,那时候没有任何概念。到1995年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这个事情,因为整个的光盘,磁盘都 引入到中国来了,我们有机会设计这个东西,在这个组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很多的问题,问题在大家不太适应这个,或者说当时其实是一个DOS的时代,是黑白的 时代,还有很多厂商也做了很多技Unix相关的发行版,Unix是一个比较新的,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任务,人民的认知程度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历史 过程的。但是,我觉得它肯定会成为主流,因为核心是它的开放性,厂商之间是共享一个内核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历史上Unix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起源于内核 它完全不一样,走向了不同的分支,有BSD,SVR4等等不同的这样一个分支,当时在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加入了一个中国的社区, 叫China Unix,现在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是2001年10月份开始正式上线和运营的,我真正参加它是2002年七八月份,当时正好刚刚加入了这个公司,做开源 的工作,Linux,当时是基于四个平台开发,Windows,Linux,Solaris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X86平台,一个是SPARC平台。那个时候加入China Unix之后,很快就成为版主,大家觉得你水平不错,特别是来自开源团队,当时做开源,觉得有些东西肯定可以和大家分享。当时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聚会,应该是在2002年的10月份左右。

  主持人:在北京吗?

  陈绪:在北京,十月份的时候,我记得很快清楚,是在人大对面有一个酒店里面。

  主持人:燕山大酒店?

  陈绪:好像就是那个酒店,那10个人到现在回头来看的话,真正参加开源运动,开源工作的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他的提升的速度都很快。

  主持人:他们这十个人都是像您这样子的学生吗?

  陈绪:不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年龄层,工作单位都不一样,当时有自己单干的,有做安全的,有做JAVA的,有做网络管理的,就觉得网上讨 论不过瘾,要下来面对面交流一下,后来大家都是好朋友了,到现在也都是好朋友,这是一个。后来聚会活动进一步展开了,之后又在别的地方吃了几顿,最后大家 觉得不行了,要到校园里讲课去,后来讲了好几次。

  主持人:你给别人讲吗?

  陈绪:我有时候是组织,有时候参加讲,因为讲的人相当多,中国这个地方,开源这一块的人非常多,能讲Linux比较深入知识的人也很多的。后来 去化工大学讲过一次,北师大也讲过一次,后来和很多媒体进行过交流,结合媒体的活动去讲,讲到最后这个气氛就起来了,后来讲的最好的有一次,是我组织的, 有一个版主做防火墙这一块的,特别熟,我就约他讲一次,他说行,我准备,一准备就准备了三四个月,那个稿子我们也是第一期稿,最后需要实际的市场环境,我们就调了一台虚拟机给他在那里用,后来他讲的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他讲的主题是什么?

  陈绪:讲的是防火墙,iptables的使用和相关的运用场景。后来在很多地方他的PPT文件被当作很多地方的标准教材,因为讲得很全面,而且 东西是由浅入深,一步步来的。所以中国开源历史上,我参加的活动,我觉得培养了很多人,那个版主叫白金,他加入比较晚,2002年以后来的,加入之后通过 我们整个社区的活动和气氛,进步非常快,最后成为这方面的大拿。比如在网站上发言,大家讨论的话,相关问题都直接点名叫他回答,点名叫白金回答。

  主持人:你当时做版主的时候,在那一段时间有什么样的积累?

  陈绪:要说积累只有一个成果,这个东西全名叫Linux一句话精彩问答。我在学习Linux和传授Linux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共性知识 的问题,很多人来回问,你问一次我回答了,问两次,回答了,问十次我还回答,问100次的时候,回答的劲头就没有那么足了,我觉得我要建立这样一个公有的 平台,本身大家解决在开始使用Linux的过程中基础的一些知识问题,一句话问答就是问一句,答一句,不要讲其他各种方面的相关的知识,告诉你答案是什么 就行了。你需要做什么,我告诉你哪个文件,后来我觉得要扩大这个事情的模式,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模式做这个东西。新的模式每一句问答,首先问的人答的人署 名,署名的时候这个人的荣誉感就起来了,所以后来回答问题的人相当多,基本上回答问题是这样的,他给我提供的这个资料是一问一答,他的问题是他从社区里得 到这样的一个反馈,他的答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最精妙的答案。后来有很多故事,因为这个问答今天是对的,明天就不一定是对的,或者事情在与时俱进,有新的进 来,怎么办呢?在署名的时候,原始的那个人也署,后来加的那个人还署,所以很多题目问题后面有很多的作者,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精妙,经过时间的检验, 成为大家所普遍认为的标准答案。

  那一次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人把它打印出来,在那里看。现在我也还在继续维护这个文档,平时不停维护,大概半年多的时候出一个PDF版。

  主持人:现在还在做版主吗?

  陈绪:继续做版主呢。

  主持人:我们知道陈博士就职于英特尔这边,前一段时间从越南回来,能不能讲讲你在那边的一些工作?

  陈绪:讲讲最近的,上一周整个一周时间在越南。这个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Moblin。Org是一个社区,它其实是一个软件栈,包括Linux的内核和一些驱动,还有很多相关的软件。这个开源社区是英特尔主要发起的,现在也是 主要的贡献者之一。它针对的平台,更多是针对英特尔的Atom,中文我们叫“英特尔®凌动™处理器技 术”。简单说凌动是处理器技术,而Moblin是整个软件栈。这个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引起社区爱好者的兴趣,这次是一个亚洲的整 体活动,很多国家,包括印度、韩国,还有很多地区,台北市,越南也是一站,中国这边是北京和上海,当然中国我们的OTC,开源技术中心的人才济济了,越南 那边人员方面不足,特别是一个能够给他们讲技术方面比较深的人,因为在战略方面要给他们把握一下,经过协调之后我去越南给他们讲了一次。

  越南是两个城市,一个是河内,一个是胡志明市。河内是他们首都,胡志明是他们一个比较经济发达的地区,类比的话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去这两 个地方,每个地方是一站,每站我讲两场,第一场是讲Linux的开源开发模式和相关的情况。第二个是介绍如何建立这样一个技术的环境,为Moblin服 务,从讲的效果来看我觉得非常好,因为从观众的反馈,还有其他几个国家的一些同事过去的,我们知道越南人民要听中文演讲有一定的困难,当时有一个翻译,去 了几个同事,最后只有我的两个演讲是全程翻译过来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对开发者更加有意义。其他的他们用英文直接说了,介绍应用一些东西。这样讲得比 较清楚之后,当地的一些爱好者,包括一些Linux的一些组织,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包括开发模式,如何融入这个社区,如何做贡献,如何获得硬件,还有一个 大方向是如何确立的,英特尔整体战略是什么,所有的这些东西我都给他们进行了比较一些具体和直接的回答,他们感到有信心了,方向感有了,有了资源,知道往 哪去,能够获得相关的资料,提升自己的产品的价值,或者产生更多有创意的产品,整个的会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同时还有一些当地比较著名的外贸厂商也直接过来找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我们觉得这个Linux是个大方向,能不能给我们建立一些联系什么的,整个来说互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主持人: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中国市场和越南市场对于开源接受程度也好,发展状况也好,能不能做一个横向的比较?

  陈绪:简单说一下,因为去越南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简单了解了一下。中国这边的情况我是了解的,我觉得已经到了井喷的时候。

  主持人:重要已经是井喷的时候?

  陈绪:对,大家对开源的认识和开源软件的使用已经到了一个自发的阶段,不是我给他们推了,而是他们主动在用。

  主持人:你说用户吗?

  陈绪:大部分的网络管理员,我说的大部分人是网络管理员,开发人员等等之类的。对用户来说可能他们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些产品,我这个是 上次去越南的时候,找我们的同事借的,这是马上要发布的一款产品,这个产品就是我们标准的叫MID,这个产品里面用的是Linux,它的界面很酷,所以用 户在使用的时候很可能意识不到它是Linux。

  主持人:有点像游机?

  陈绪:对,好像屏幕比PSP稍微大一点点,但是它的功能可能更强一些,可以跑得应用软件会更多一些。

  主持人:这个已经上市了吗?

  陈绪:估计应该在下个月左右上市,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因为亚洲这边,或者是整个亚太地区,PRC这边,包括台湾相关的生态环境比较好,OEM厂商也更多一些。

  主持人:我们把这种新品拿到中国来首发,也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你刚才说了井喷式的成长,我之前也收集过一些数据,中国Linux市场2007年的时候可能有百分之二十七八这样的增长,这样的增长像您说的井喷式的吗?跟你预计的有什么差距?

  陈绪:应该说一个业界的产品能够一年增长28%, 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从开源角度来讲,我觉得还可以更大一些,因为用户他的使用过程中,他从不会到会,这是0到1,所以这个市场扩大谁也不能做具体 的估计,所以我们更多是看IDC,或者其他相关的调查机构的数据。实际上在中国范围内更多的有些数据没有统计进去,比如用户自己下载了一个,他自己在用, 他也没有交费用,他也没有和厂商联系,这个人算是用还是没有用呢,据我所知,在中国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现在您怎么看待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比较?刚刚说到了越南这边的市场,英特尔在美国,或者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跟中国做一个比较,十几年前中国是一个后来者,现在咱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绪:全世界范围内,中国肯定不是最后的,也不能说第一。越南还属于一个起步阶段,和我们比,从社会上到街上走一走看看建筑,和我们比应该还是有一个时间差,我觉得他们会赶上来,但是还有一个时间差。美国发展已经非常迅猛了,去年我七月份去开过一次会,OSCON,那个会上参会人员比我想象要多。

  主持人:大概有多少?

  陈绪:上千人,肯定是上千,这些人来自各个方向,后来做了很多技术方向的设想,讲座的人都是大拿,就是业界老大那种。我简单记得几个,一个是 Larry wall,PERL的作者,还有Subversion版本控制软件的作者,等等。开源方面的人,包括很多开源界领袖都在那里做了演讲。从美国角度来讲,他 们应该还是比我们先一步,但是我们现在也是逐渐有一个转变,从什么转变呢?从一个消费者,从一个使用者,从一个拿来主义者变 成一个贡献者,这方面可能英特尔做的工作做得非常快,走在前面。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涉及到开源技术这一块,我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的开发模式不是说 美国人做核心,我们做外围,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我们共同开发。一个事情,美国分一半,中国分一半,他们两个团队在一块做那个事情,最后做出来是整个OTC 的功劳,在这里面有很多中国优秀的工程师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在上海那一边,上海的研发中心比北京的成立早一些,叫做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是我们的王文汉博 士在管理。那边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核心的层面,简单举两个,一个是内核,我们知道内核是Linux的核心,大脑一样这方面的东西有很多方面改进,图形方面改 进,ACPI的改进,Driver的改进,都是在上海那边,有上海的工程师,中国人完成的。

  另外一个是虚拟化。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也是虚拟化,虚拟化从开始到现在,包括很多厂商都参加,开始有VMware,VPC, 后来有一个开源的产品叫XEN,这个开源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或者说虚拟化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硬件方面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和硬件打交道,提 升性能,解决它的各种问题。我们上海团队的产生是直接满足了全球范围内对XEN技术的支持。我们提供的是全方位的代码,包括硬件提升了之后,它的新特性, 比如说原来CPU没有考虑虚拟化方面的一些需求,现在硬件方面做了增强。但是这些新特性需要软件的支持,这一块东西都是由上海的工程师完成的,那个团队是 我们核心的团队。

  主持人:这个在全球来说都是比较核心的开源的团队,是吧?

  陈绪:直接隶属于OTC的员工大概是200人,中国应该占一半,这里面内核和虚拟化团队的人员都是属于做最核心技术的人员,和美国人是在一块讨论需求,所以他们做的是最核心的东西。作为虚拟化的一个重要产品,在XEN方面也有一些中国的面孔。

  主持人:我记得2006年底的时候,Novell跟微软有一个合作,开源的厂商跟这种商业软件结成一个相对是联盟式的,这个对开源整个的理念有没有一些影响?其实除了开源以外,还有介于开源和商业软件之间的被成为“混源”的群体的存在,您怎么看待这个群体对开源的影响?

  陈绪:谈这个得谈一下英特尔开源战略,或者叫英特尔软件整体的战略,这个词大家都听到很多遍了,叫Platform of Choice,用户有选择的权利,用户对这方面的需求,我们看到的是用户的需求,用户告诉我,我要装Linux,所以我们的工作是Linux在它的硬件之上跑得更好,所以说一切核心的重点,或者说我们提供XEN的支持,提高Driver的支持,提供一些的内核方面电源管理方面的支持,用户需要节能, 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的。在整个开源发展过程中,开源是一个大方向,大家现在都看到了,可能几年之前大家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一个将来呢,会不会有什么样 的问题存在呢?现在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大方向,我们只不过走得稍微早一点,现在依托于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能够满足用户的需 求,Novell,Redhat等等这样一些厂商,都在和我们的OTC团队亲密接触,我们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驱动,优化,相关的一些东西,我们在帮他提 供,并且做一个很好的支持工作。这样就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包括这个MID产品和整体系列产品的推出,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也就是说市 场需要什么,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几年前,Centrino的推出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当时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人们的无线需求有这么强,但是英特尔看到了用户其实在要这个东西,只不过厂商没有意识到,我们提前一步把它做出来,都是一个品牌,并且花大的价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Centrino这个是无线代名词,用的时候有了这个东西心里就放心了,用起来之后这个无线保证你接得通,它的性能很好,同时 我们也不断推动这个技术规格的成长,从最开始的10兆到50多兆到108兆,用户觉得越来越舒服,在使用过程中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使用这个无线,已经像 吃饭和睡觉一样的东西了,而不觉得这是一个高端产品,那个东西就是我们所需要达到的这样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主持人:从整个产业链来说,刚刚我提到一个是混源,开源和商业软件这三个实体,你怎么看待这三个实体?

  陈绪:一般我们不直接说这个事,为什么呢?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用户有这个需求之后,你才能卖得出去,对不对,如果用户没有这个需求,你 创造了这样一个新的东西,卖不出去,那就不对了。如果你创造了这个东西,用户感到他需要这个,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就是我们要提供的东西。

  主持人:MID这种技术,我觉得当时的中国区域的老总也提到互联网时代,对于开源的影响,这个MID应该也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咱们做这一块的研发投入是怎样的?包括未来在中国的推广将怎么进行?

  陈绪:现在我们可以说,Moblin,或者MID是一个大方向,几年之前我们意识到用户需求的存在,因为用户每天背着一个大的笔记本跑 来跑去,他是有压力的。很多比较时尚的女士就跟我说我要小一点的行不行,功能还要全。现在MID可能就是这样一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产品它的 推出,我们可能马上就看到这个产品了,但是它的研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MID的概念提出至少两三年了,技术储备远远不是两三年,应该说英特尔从开始 Linux这方面的开发和团队,组建OTC,甚至在OTC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积极参与制定LSB标准。还有一个叫CGL,就是电信领域的 Linux,我们也是积极地进行贡献。

  这方面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延续的过程,同时这个团队不停增长,我们对国际社区,对中国社区的态度是一致的。就是说我们积极融入到社区中去,和社 区打成一片,按社区的规则办事,而不是按自己的规则办事。比如说进入内核社区和进入图形社区,就是国际上那个社区的时候,我们不是说我派几个人去跟你们怎 么着,而是说我们的工程师完全按照社区的方式来参加社区的工作。这样呢,对于所有的操作系统厂 商而言,Linux厂商发布最新版本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里面已经集成了我们最新硬件的驱动,和最新硬件对Linux进行的补丁。当用户拿到CD或者 DVD,到市场上去买硬件产品的时候,买英特尔的产品你是不需要想的,因为它全部支持了,而且跑得很好。在很多会议上,Linux内核的两个顶尖维护人,一个是Linus Torvalds,Linux的创始人,另外一个是Andrew Morton,他们在回答相关问题的时候,都提出了买英特尔的硬件运行Linux肯定没有毛病,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努力和贡献。

  英特尔对开源的投入应该是一个持续的,中国的团队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开始没有人,到现在发展到上百号的工程师,而且这个人的数量在不停增加。

  主持人:OTC这一块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组建的?

  陈绪:OT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左右。

  主持人:当时组建的时候有多少人?

  陈绪:中国这边肯定是从零开始,现在中国OTC员工超过100人。我们有一个同事叫杨继国,他是从北京博士毕业之后,被请到上海去组成这个团 队,直到2003年他组建的团队就飞长起来了,后来我们这个同事到北京来了,现在和我在一块,北京很多也是他慢慢组建起来的。上海那边的OTC团队,由冯 晓焰负责,包括内核团队、虚拟化团队、QA团队等,成长也非常迅速,也有了顶尖的内核开发工程师。同时,国内的一些开源爱好者,内核爱好者也知道有一个 OTC,每一次出来讲内核的都是他们,讲电源管理什么技术的也都是他们,讲比较深层次的,如何运用相关的技术,都是他们。Linux的开发人员,如果确实 水平不错,可以考虑到OTC去工作。

  主持人:OTC是不是有一个在中国布道这样一种角色?

  陈绪:这个也是我的工作之一。OTC在中国基本上大部分同事是做Linux工作的,在开源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和国际团队一起来支持国际社区,开 发驱动,支持厂商。纯粹这种,不是完全属于技术团队的人大概只有一两个,我是其中一个,我的工作稍微归了一下,六个点,媒体是一个点,就是和你们交流,和 其他的相关的一些媒体交流是一个点,和政府打交道是一个点,政府那边我们通常是通过有一个组织叫COPU,中国开源软件推荐联盟,就是我们的陆老爷子那边 进行,有什么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并且我们派人去讲。

  接着就是教育界,我们和许多高校建立了比较直接联系,我经常带一些工程师去给他们讲一讲技术方面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关系,或者讲一些驱动的开发, 讲一些Moblin社区的东西。还有一些厂商,包括操作系统厂商,红旗等等这些的,包括应用程序开发厂商,你在开源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能够支持我们的 Moblin平台,凌动平台的厂商,都打交道。另外一个是叫社区的东西,这个社区我一直坚持在做,参与其中,并且会长期坚持下去。通过这个社区的工作,我 们推广了技术,同时扩大了爱好者的人群,特别是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Linux,我是在十年之前听到的,当时我们在做一些绿色,当时叫绿色北京之类的这样一 些环保活动,当时国外的人就谈NGO和Grass roots,现在在业界我们也开始谈Grass roots,草根,就是普通的,扎根于民间的这些爱好者能够提升自己,并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主持人:如果做一个比较,十几年前跟现在的市场有很大的一个变化。您觉得现在在中国这边推开源,在这个领域现在咱们的工作会遇到哪些挑战?包括全球的市场,他们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您能不能向大家做一个归类。

  陈绪:全球的挑战,其实算是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国的挑战应该是说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使用者变成贡献者的过程,现在英特尔只是带一个头,他并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是英特尔来完成,其实整个开源是一个生态圈。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生态系统,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利益。所以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也是因为我到美国去参加一个大会叫OSBC,大家在里面讨论的不是技术问题,是一个商务的问题,我去了之后深有感触,我看到美国很多开源企业成 长起来了,当然这些开源企业成长过程中,很多很多无一例外受到了英特尔的支持,这是一个大方向。对整个推动用户需求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回来之后我写了一 篇文章,关于开源模式的问题,国内对开发者来说,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一个贡献者,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什么地方,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如何挣钱,国外现在 不是这样,国外已经有很多人成为大款了。把公司作为IPO或 者通过什么方式,盈利模式得到了注资,他们也成长起来了。但是国内这种环境恐怕现在还不是完全成熟,所以在英特尔这边第一我通过推广自己的技术来影响大 家,让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性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把我们国外英特尔一些同事的经验,还有以前的案例拿过来,给中国乐观开源爱好者看,你们以后能往哪些方 面走,你们可以大胆进行开源,把代码开发出来,开放出去,而不用担心说最后一无所获,或者说最后非常穷。你们通过开放代码的过程,或者做相应的技术工作, 能够变成一种真正的商业行为,变成一种模式。用户谈到商业这个词的时候,开源和商业它并不冲突,它是一体性的,只有当两个更好地融合在一块的时候,开源的 运动和开源的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才是目前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和帮助开源爱好者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资金上,从平时的交 流上和国际的接轨上,多个层面帮助大家进入开源,享受开源。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商业模式的问题,英特尔在这一块怎么做的?比如说你们现在推出一个新品,你们的推广也好,市场也好,怎么来做的?

  陈绪: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它出货,它主要挣钱靠什么,靠CPU,芯片组,显卡等等这些的硬件。事实上,英特尔的软件部门是很大的一个软件部门,公司员工应该是在八万左右,软件部门的员工应该是在8000,这个8000人他们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这也是我们一直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现在属于一个投入期,是吗?

  陈绪:我觉得是一个稳定的战略,现在从整个层面来看,没有直接要求软件部门盈利,为什么呢?因为硬件的发售它完全取决于软件的支持,当然这一点 说得比较重,但是如果没有软件,我们可以考虑到有很多硬件的需求,有很多用户的需求,他想干什么,他干不了,因为他没有相应的软件库,我们英特尔有很多软 件是很知名的,ICC,Vtune,IPP多媒体库,JTAG debugger,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如果用户把你的硬件拿过来,得不到软件的支持,他是很难开发下去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应该是 扩大了市场,它是英特尔整个战略体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开源这一块,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帮助硬件的销售,有时候是直接的。有一个专业名词 叫TTM(time to market),如果说这个硬件拿过来,往市场上一推,所有的Linux都不支持,或者说它不能够发挥你的新的性能,那用户买回去心里就会不愉快,我花最 新的价钱买来一个最新的硬件,但是我只能当旧的用,这个对市场推广和用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利的。有了开源系统,我们可以在很快时间内把技术推广到用户的手中 去,我们往开源社区里一放,用户喜欢的话,把它拿回去,几天就可以拿回去,融入到自己的团队中去,对比较大的Linux的发行厂商红旗等,他们也会在很快 的时间内放到下一个发布版里去,或者到下一个社区版里去,对一些比较尝鲜的爱好者来说,他就可以马上用到这个技术,并且基于这些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扩大 自己的商业道路。从这一点上来说,软件部门对英特尔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记得很多年前,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说了一句话,就说Linux是在危险面前笑,你怎么来看待这句话?拿到今天来说的话,怎么来看待它。在未来的发展中,能不能给开源在中国,或者在全球的发展做一个趋势性的预测。

  陈绪:第一个讲的是Linus Torvalds的那句话,危险面前笑,说得更多的是挑战自己,因为今年二月份的时候,二月底我在美国开会,我们有一个开会,Linus Torvalds做了一个演讲,我和他交流了一下,他谈了更多的事情,他说Linux内核的方向,应该是不停挑战自己,每天做得更好,你不用看别人,看别 人只会让你迷失,你每天比自己做得更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体现自己在内核中的贡献,这样Linux的本身内核就能发展得更好,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发展得更 好。我觉得危险是随时存在的,但是在业界也是一个动力,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品都面临着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创新才是唯一的法宝,这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和教 训。

  主持人:您认为下一代开源会往哪个方向走?

  陈绪:这个预测我们一般是不做的,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失误的预测,包括业界知名的名人,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的预测,到现在看起来绝对错的,六 十年代,七十年代,我就不一一列举他们了,现在看起来是可笑的东西,当时都是业界的领袖人物说的,所以这方面我不做预测了。但是方向肯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 展。

  主持人:我还有一个问题,是网友提的,他提到一个MID的话题,MID大出风头,被称为口袋电脑,现在还没有上市,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它的一些功能?

  陈绪:MID这个很简单,它是一个全功能的带有互联网体验的便携式设备,属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它的功能包括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你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说Email,浏览,播放各种各样的视频和音频,把自己的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都可以放进去应用,中国的MID已经集成了很多比较常见的软件,包括炒股的大智慧,腾讯QQ,还包括一个GPS软件,里面也有了。Skype就不用说了,可以打网络电话的,也就是说这个生态环境的建立,确立了为MID准备的产品,软件产品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我们英特尔,这个就是Moblin社区。

  我讲讲这个社区,其实是一个大的方向,或者说时间它会很长,很多时间你会听到这个名字,Moblin,它是一个覆盖式的这样的结构,它是基于 Linux核心的软件栈,包括五个部分,一个是Linux核心和Driver部分;第二部分是比较漂亮的UI和很好的开发环境,整个的框架。第三个是可以 定制的UI,这个很有意思,比如一个播放器在传统意义上它是不给你机会进行定制的,这个地方留了接口之后,你可不可能把它变成一个播放器,自己可以打标。 第四个就是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我讲到很多,浏览器, 图形的播放器,视频的播放器,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工具,而这些工具东西针对这个平台进行优化过的,ATOM平台--凌动平台,凌动也是一个硬件的产品系列。 第五个部分,就是英特尔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开发工具,包括ICC,IPP,Vtune等等这些工具,这是一个软件栈,它覆盖很多方面,MID是其中一个, 马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新的产品出货,叫Netbook,网络book,它对应的一个名词是notebook,笔记本,它和笔记本相比,它的优势在于低功耗, 低价格。还有一个叫NetTop,就是网络的TOP它对应的是DeskTOP,它的优势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功耗,个头比较小。还有一个系统是叫IVI系 统,In-Vehicle Infotainment,车载系统,这个方面我们有合作伙伴,叫Wind River,他也会出相关的这些发行版,也会发布到Moblin.org里面去。

  MID作为它的第一款产品,或者最新的一款产品,它的历史是最悠久的,在MID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和很多生态系统的厂商进行了联系,特别是第一 阶段,和中国的红旗,亚洲范围内叫Asianux,我们有专门的团队来支持他们的工作。包括硬件的优化,电源的优化,还有一些改进,Driver的一些支 持,这方面的东西。所以说MID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成熟的产品,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现在能够发布了,大家听说MID这个名字 应该很长时间了,至少有一年时间以上。

  现在见到这个产品,特别是今年四月份在IDF上 面,4月2号、3号那两天展示了一下,这个产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为什么呢?第一,它这个东西很新颖,很小,这个口袋电脑,我是看到媒体在那边说,媒体 总结出来的,这个我觉得总结得很好。大家往往意识不到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普通消费者说这个定位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现在告诉你,是一个放在口袋里 面的,一个较强功能的电脑,能够随时上线,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无限模块, 有各种各样的无线支持,外设得很清楚,列很多,各种外设都很齐全。4月2号宣布了这个产品之后,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展台上面,后面有一个架子,架子上面前 面蒙着一个布,开始讲座一直到后来都没有人关注到那个东西是什么,当时我就在想那个架子后面放了什么了,讲到后来一拉开,大概二三十款产品,这个产品来自 各个厂商,应该是16家的厂商,包括联想、爱国者、技嘉,歌乐,明基,还有很多很多知名的厂商,他们一般属于OEM,ODM厂商,出货这个事情,这样确保了第一东西好使,第二用户很快能够拿到这个东西去用,而且价格也不会那么高,毕竟是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所以我们认为MID它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主持人:其实这个产品做一个小广告,在七月份的时候在中国有一个首发,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感谢陈博士,我们在后期会有一个专门的专题,放到比特网上面,敬请大家关注。

  陈绪:我不是英特尔的PR发言人,所以我的意见更多代表我的意见,不能代表英特尔整个的发言。

  主持人:好,谢谢陈博士。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0905698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58号    Copyright © 2009-2021 LUPA
用户名:
登陆密码:
已登录成功

选择文件


点此下载模板>>

登陆失败
请重新登录